内容概要:近年来,无锡市以"465"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框架,构建起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该体系以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四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地标产业为引领,以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纺织服装六大优势产业为支撑,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五大未来产业,形成了"地标产业树标杆、优势产业强根基、未来产业拓空间"的良性发展态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上市企业:卓胜微(300782.SZ)、长电科技(600584.SH)、雅克科技(002409.SZ)、药明康德(603259.SH)、四环生物(000518.SZ)、迪哲医药(688192.SH)、祥生医疗(688358.SH)、协鑫能科(002015.SZ)、双良节能(600481.SH)、先导智能(300450.SZ)、弘元绿能(603185.SH)、威孚高科(000581.SZ)、华光环能(600475.SH)、鹏鹞环保(300664.SZ)
相关企业: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无锡飞翎电子有限公司、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无锡星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江苏省无锡市、新质生产力、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纺织服装、"465"现代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江苏省无锡市经济运行情况
无锡作为国务院确立的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与苏州、常州共同构成引领苏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无锡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工作导向,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稳经济促发展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锡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无锡实践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数据显示:2024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6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0.45亿元,增长3.5%,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7716.02亿元,增长6.2%,制造业强市地位持续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8406.82亿元,增长5.4%,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大产业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无锡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无锡市已构建起以"465"为标志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地标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优势产业。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1%的稳健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在产业升级方面,无锡市多措并举:一是深化"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建设,创新实施"六个一"推进机制;二是成功举办2024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盛会,涵盖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三是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升至41.6%和52.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近年来,无锡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的梯次发展格局,取得显著成效。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2024年无锡市实现重点产业链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全球灯塔工厂增至4家,彰显了无锡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形成7个营收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地标产业加速崛起,产业显示度持续提升。在新兴赛道布局方面,未来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产业蓬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江苏省无锡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无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率先探索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无锡市以系统性政策供给为抓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无锡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行动方案》《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无锡市深化“数据要素×”行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动场景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快培育发展“465”现代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的实施意见》《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要素配置、场景应用、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为无锡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无锡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战略位置,明确提出"以创新效能提升驱动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报告强调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必答课题,通过强化"三大作用"协同发力——即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科研院所支撑作用和政府服务保障作用,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报告重点部署了三大攻坚任务: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作用。实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行动,持续壮大创新企业矩阵,确保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00家。二是放大院所支撑赋能作用。发挥无锡大院大所资源富集优势,高水平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放大技术溢出效应,支持国字号实验室承担重大战略任务,新建3家省重点实验室,务实加强与东南大学等“7+12”高校合作,支持有条件高校在锡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50亿元。三是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制定实施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全面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拓展经费使用“负面清单”覆盖面,完善“三首”产品支持政策,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项目100个以上。
四、江苏省无锡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无锡市以"465"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框架,构建起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该体系以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四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地标产业为引领,以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纺织服装六大优势产业为支撑,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五大未来产业,形成了"地标产业树标杆、优势产业强根基、未来产业拓空间"的良性发展态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无锡市在《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意见》中创新性提出"链长制"推进机制,配套出台"六个一"(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专项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一批重点项目、一个创新体系、一家联盟协会)系统化工作方案。该方案聚焦30条重点产业链梯次培育,着力打造10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产业链,构建了"基础层(15条传统优势产业链)-核心层(10条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引领层(5条未来产业链)"的三级产业梯队。通过创新实施"链长+链主"双链驱动机制和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模式,计划到2025年实现:10个重点产业集群总营收突破2.6万亿元,形成"1+2+5+2"的梯次规模格局(即1个5000亿级、2个3000亿级、5个2000亿级和2个1500亿级产业集群);5个未来产业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最终目标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示范区和5000亿元级先进装备产业创新引领区,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
五、江苏省无锡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无锡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区域发展中具有战略支点作用。无锡市积极践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重点推进三方面空间协同:一是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二是促进环太湖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长江南北岸城市功能联动;三是深化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协同治理,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新格局。
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无锡市立足江苏省总体布局,突出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通江达湖、一体两翼、阡陌田园、城乡互融"的总体格局。具体而言:在生态安全格局上,重点保护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筑牢区域生态屏障;在城镇发展格局上,形成"一轴一环三带"的骨干框架(沪宁创新发展轴、环太湖生态人文圈、长江生态文化带等);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打造"一体两翼两区"的功能体系(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区、锡东锡西两翼拓展区、宜兴江阴两大协同发展区),充分彰显山水相依、古今交融的无锡特色。
无锡市构建了"一核两翼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以太湖湾科创带为创新核心,锡东新城和锡西片区为发展两翼,江阴、宜兴等特色功能区为支撑节点,形成了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地标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园区集聚+产业链协同"的发展模式,重点产业本地配套率达65%以上,建成2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了产业集约化发展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当前,无锡正着力推进产城融合与区域协同,通过深化苏锡常产业链协作、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等举措,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
无锡市重点产业链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的完整产业生态,代表性企业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空间集聚效应显著,90%以上龙头企业集中于新吴区(华虹半导体、SK海力士等集成电路企业)、滨湖区(药明生物、远景智能等生物医药和物联网企业)等核心功能区;二是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企业均设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如卓胜微的射频芯片、先导智能的光伏设备全球领先;三是产业链协同性强,各领域均形成"链主+配套"体系,如集成电路产业从锡山区的卓胜微(设计)到新吴区的华虹(制造)再到滨湖区的华进半导体(封测)实现全链布局。当前无锡正通过强化链主企业培育、完善配套引进、推动产学研协同等举措,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的集群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六、江苏省无锡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目前,无锡市以“465”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地标产业全国领先,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从发展态势看,无锡新质生产力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阶段,未来将通过科技突破、产业升级、数字赋能和低碳转型,持续巩固长三角先进制造高地和科创中心地位。
1、创新能级跃升,打造国家级科创策源地
无锡将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在量子科技领域,依托江南大学等高校建设量子信息研究院,推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商业航天领域,加快锡山航天产业园建设,培育卫星制造、火箭零部件等配套产业链。同时,将太湖实验室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争取3-5个重大科研项目纳入国家科技专项。
2、产业集群进阶,构建世界级产业地标
无锡将重点提升"465"现代产业集群能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物联网领域,加快6G、星地一体通信等新技术研发,构建"感知-传输-应用"全产业链生态;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装等关键技术,打造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闭环。同时,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依托硕放机场建设无人机测试基地和通航产业园;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伺服电机、智能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力争培育3-5家行业独角兽企业。通过"链长+链主"双轮驱动,到2025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3、数实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
无锡将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重点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建设100家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打造3-5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重点发展"AI+工业检测""数字孪生+城市治理"等创新场景,在经开区建设元宇宙创新试验区。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培育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新兴业态,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4、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无锡将系统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在能源领域,重点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建设零碳园区示范项目10个以上。氢能产业重点突破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打造"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同时,依托宜兴环保科技园,发展工业废水处理、固废资源化等环保装备制造,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构建覆盖重点产业的绿色供应链体系,成为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