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是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唯一肩负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双重任务的城市。作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关键增长极,南通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脉搏,以“61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战略支点——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擎起发展脊梁,十六条优势产业链织密产业网络,构建起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领域协同发展的立体格局。
上市企业:通富微电(002156.SZ)、林洋能源(601222.SH)、中国天楹(000035.SZ)、海力风电(301155.SZ)、中天科技(600522.SH)、润邦股份(002483.SZ)、力星股份(300421.SZ)、如通股份(603036.SH)、金通灵(300091.SZ)、通富微电(002156.SZ)、综艺股份(600770.SH)、神马电力(603530.SH)、江海股份(002484.SZ)、捷捷微电(300623.SZ)、美年健康(002044.SZ)、爱朋医疗(300753.SZ)
相关企业: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神州龙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通联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百奥赛图江苏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关键词:江苏省南通市、新质生产力、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616”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江苏省南通市经济运行情况
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是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唯一肩负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双重任务的城市。近年来,南通市依托长三角北翼战略地位、六大产业集群支撑及政策创新驱动,正从“苏北小城”蜕变为长三角核心增长极。2024年,南通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奋进姿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创新实施"存量提质、增量突破"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发展呈现"高开稳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充分彰显了经济大市"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4万亿元大关,达12421.9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其中,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态势明显——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2.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5906.8亿元,以6.9%的增速展现强劲工业动能;第三产业增加值5983.0亿元,增长5.7%,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南通正以前瞻性视野重构现代工业版图,通过创新驱动、项目支撑、集群发展的多维战略,加速向科技前沿型工业强市迈进,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南通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专用设备、化学纤维、电气机械等战略性行业表现尤为亮眼,分别增长14.4%、14.1%和11.7%,十大重点行业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6.6个百分点,成为稳增长的核心引擎。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全年产值增长8.5%,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3个百分点。高端纺织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绿色化,产值增长12.6%;船舶海工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增长9.8%,彰显"大国重器"担当;新材料产业增长7.5%,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关键支撑。高技术制造业蓬勃发展,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11.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7%,创新动能不断积蓄。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南通正以产业协同创新和深度开放姿态,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核心支撑力量。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重镇,南通深度参与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系统工程,通过构建跨域产业生态展现强劲发展韧性。通过签署新一轮沪通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南通与上海构建起更加紧密的科创共同体——全市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90%的新招引产业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形成了"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南通"的协同创新模式。
2024年南通在动能转换中跑出加速度,以"增量提质、结构优化"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南通市创新实施"央企战略伙伴计划",依托进博会、金牛奖等高端平台开展精准招商,全年签约注册超5亿元内资项目429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8个,项目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成功承办全省"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会,新增省智能工厂17家、智能车间95个,创历史最好成绩。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中天科技集团成为全市首家千亿级企业。常态化举办上海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全年招引科创项目162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02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7家。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创新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母基金和产业链发展基金,全年新增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资本市场"南通板块"不断壮大。
三、江苏省南通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南通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南通市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领域,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靶向精准、系统集成的政策文件,形成了覆盖全面、衔接有序的政策矩阵。重点包括:《南通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关于促进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行动方案》《南通市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年行动方案》《南通市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质效提升实施意见》《南通市科技创新平台市场化转型、产业化发展工作指引》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既着眼长远发展又立足当前需求,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强化具体实施,为南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四、江苏省南通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通市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推进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战略部署。作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关键增长极,南通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脉搏,以“61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战略支点——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擎起发展脊梁,十六条优势产业链织密产业网络,构建起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领域协同发展的立体格局。
作为江海特色鲜明的"万亿之城",南通正以建设中国现代工业名城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江苏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南通市将沿海发展作为冲刺"万亿"新目标的核心战略,重点实施四大举措: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域沿海发展格局。统筹编制临海规划,推动"沿江创造+沿海制造"协同发展,创新海域使用权市场化等要素保障机制。二是强化科技引领,打造海洋创新高地。依托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快东南大学国际海洋学院等项目建设,培育高能级创新载体。三是突出项目带动,构建"4+2+X"产业体系。以中石油500亿项目为龙头,发展绿色新材料等四大制造业,升级海洋渔业和服务业,布局深远海装备等未来产业。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开放能级。推进航道升级工程,构建多式联运体系,深化港口合作,打造长三角北翼枢纽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开放新支点。
南通市将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产业升级筑牢基本盘。实施传统产业"五大焕新行动",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强化新兴产业链条建设;前瞻布局未来空天、海洋等六大前沿领域。二是以创新驱动打造强引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完善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实施高企培育计划,深化校地合作,提升科创平台能级。三是以绿色低碳塑造新优势。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海上风电和光伏综合利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五、江苏省南通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南通市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科学构建"一主一副、两带四组团"的国土空间新格局。"一主"即以主城区为核心打造全市经济中心和创新高地,"一副"以通州湾为龙头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通过沿江创新带和沿海发展带"两带"联动,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如皋等"四组团"则协同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体系。这一空间规划充分彰显了南通"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特色。主城区强化核心功能引领,通州湾突出临港产业集聚,沿江沿海双带协同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四个县域组团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共同构建起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现代化空间格局,为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增长极提供了坚实的空间支撑。
从创新体系构建看,南通市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创新中心支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赋能”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深化在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纺织、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成果对接和协同创新,提高相关产业领域配套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目前,南通构建了“一核一带多点”的创新空间体系:沿江科创带串联六大省级创新平台,集聚全市85%的高新技术企业;南通创新区作为核心引擎,引入12家高校科研机构,形成完整创新链条;謇公湖科创中心等节点加快建设,成为产业转型核心载体。产业空间布局上,沿海产业带聚焦“大通州湾”一体化,沿江产业带强化集约发展,内陆产业走廊提升配套能力,中心城区加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陆海统筹、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南通市已形成以新能源、船舶海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六大重点产业链,集聚了中国天楹、林洋能源、中天科技、招商重工、润邦股份、爱朋医疗、通富微电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了"龙头企业引领+创新平台支撑+配套企业协同"的完整产业生态。
六、江苏省南通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南通市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速向“中国现代工业名城”迈进,通过前瞻布局、智能升级、绿色转型和区域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南通市新质生产力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兴增长极
南通市将重点围绕未来空天、海洋、能源、材料、通信、健康六大方向,系统布局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通州湾示范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发展氢能储能装备、空天信息产业;依托中天科技、通富微电等龙头企业,加快碳化硅半导体、钙钛矿光伏等前沿技术产业化。
2、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生态圈
南通市将大力推进"海洋经济+数字经济"交叉创新,重点发展智能船舶、海上风电运维机器人等融合型产业。实施"千行百业、AI重构"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与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模型+语料+场景"的应用架构。在沿江科创带布局10个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支持中远海运川崎等企业建设数字孪生工厂。
3、加速绿色智能转型,提升发展质量
南通市将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到2027年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超10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75%。重点开发100个以上"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新建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建设如东海上风电母港,推动"光伏+储能"一体化发展;在绿色制造方面,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打造零碳产业园区。
4、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开放新高地
南通市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区。重点探索跨区域联合攻关机制,推动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等重大平台共建共享。深化与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等创新高地的合作,建立"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南通"的协同模式。放大"承南启北"区位优势,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地。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