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安徽省滁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以县域经济为支点,驱动滁州“8+3”产业体系加速崛起[图]

内容概要:滁州市地处皖东核心区域,东接南京江北新区,西连合肥都市圈,位居两大国家级都市圈交汇枢纽,得天独厚的“襟江带淮、毗邻双省”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战略门户和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核心承载区。近年来,滁州市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以“新兴引领、链式集聚、开放协同”为发展主线,构建起“战略新兴产业领航、先进制造业筑基、现代服务业赋能、现代农业固本”的立体化产业生态,形成“8+3+N”梯度发展格局——即聚焦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3大优势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N个未来产业。滁州以“双招双引”为战略引擎,创新实施“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通过“链主”企业牵引、产业链图谱招商、创新链深度融合,精准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产能转移,近三年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中,沪苏浙地区产业项目占比达70%,实际利用长三角资金总量稳居全省首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速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相关企业:福斯特(滁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南大光电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滁州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安徽统凌科技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奥特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扬子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创维空调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安徽峆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九华华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环球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安徽省滁州市、新质生产力、光伏新能源、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绿色食品、化工新材料、机械电子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安徽省滁州经济运行情况


滁州市地处皖东核心区域,东接南京江北新区,西连合肥都市圈,位居两大国家级都市圈交汇枢纽,得天独厚的“襟江带淮、毗邻双省”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战略门户和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核心承载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滁州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省,更以全国地级市中进位最快、增速领先的发展态势备受瞩目。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34.4亿元同比增长5.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7.5:48.1:44.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达38.1%,凸显实体经济主导特征。2025年一季度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实现GDP1017.6亿元,同比增长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

2020-2025年一季度安徽省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单位:亿元)


近年来,滁州紧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前沿产业赛道,创新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通过精准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产业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以“双招双引”为战略支点,滁州深化“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深度对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资源,加速培育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产业新生态。2024年,滁州以“压茬推进、季度攻坚”之势,创新开展县市区及园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专场活动7场,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惠科电子纸、爱旭新能源等11个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晶隆半导体、明锐显示芯片、恩清半固态电池等一批高精尖项目开工建设,光启新能源、华睿生物等项目竣工投产,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37个大类行业中31个实现正增长,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分别增长36.7%、18.4%、28.3%、10.0%,农用化肥、光缆、气体压缩机、冰箱等重点产品产量增幅显著,分别达78.5%、48.1%、44.1%、15.3%。2025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产业活力与韧性持续增强。

2020-2025年4月安徽省滁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滁州市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迈向纵深。在科技创新领域,滁州锚定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厚植创新沃土——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92.8亿元,稳居全省第三,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00家、3500家,分别居全省第三、第二。通用生物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数量居全省次席;博西华、全柴等标杆企业获评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彰显智能制造硬实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深化,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6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连续两年领跑全省;工大智谷协同创新中心、安大滁州研究院产业化项目、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载体相继落地,安大与滁州联合研发中心揭牌运营,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产业竞争力再上台阶,通过动态优化“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滁州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41家、总数达2807家,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战略性新兴企业净增105家、总数达705家,稳居全省前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5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3家,均居全省第三;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6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二,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势能强劲。

2020-2024年滁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单位:家)


三、安徽省滁州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随着“新质生产力”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以科技创新为内核引擎、以高科技含量、高效能产出、高质量供给为鲜明标识的新型发展范式,已然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与战略枢纽。在此战略导向下,滁州市主动抢抓机遇、精准靶向施策,构建起涵盖《滁州市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矩阵,并延伸至《滁州市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促消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建立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机制》《滁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市若干政策》等全链条政策体系,从创新生态构建、企业梯度培育、消费市场激活、产业集群升级、新型工业化推进等维度系统发力,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厚植政策沃土,加速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以消费升级为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安徽省滁州市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


2025年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锚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兴业强县、富民惠民”为根本导向,系统部署“创新驱动、数智赋能、绿色转型、开放突围”四大行动,力促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稳定在85%左右,构建“一县一策、竞相发展”新格局。具体而言,天长市将深耕仪表线缆、新材料、绿色食品三大优势产业,以链式集群化升级争当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标杆;明光市聚焦新材料、机械电子、新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打造新兴产业增长极;来安县以先进光伏、新型化工、轨道交通及智能装备制造为支柱,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全椒县紧扣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前沿领域,推动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双轮驱动;定远县锚定新型化工、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五大主导产业,以全产业链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凤阳县高质量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循环经济规模化,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南谯区聚焦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半导体核心环节,打造长三角半导体产业重要节点;琅琊区深耕光电信息、绿色食品、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四大领域,以规模能级跃升塑造产业竞争力。通过差异化布局与协同化推进,滁州正以县域经济为支点,撬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年滁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安徽省滁州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滁州市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以“新兴引领、链式集聚、开放协同”为发展主线,构建起“战略新兴产业领航、先进制造业筑基、现代服务业赋能、现代农业固本”的立体化产业生态,形成“8+3+N”梯度发展格局——即聚焦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3大优势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N个未来产业。滁州以“双招双引”为战略引擎,创新实施“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通过“链主”企业牵引、产业链图谱招商、创新链深度融合,精准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产能转移,近三年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中,沪苏浙地区产业项目占比达70%,实际利用长三角资金总量稳居全省首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速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滁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安徽省滁州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滁州市兼具国家园林城市的生态底蕴、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区位优势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积淀。根据《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滁州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适宜性评价,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等国家战略,衔接安徽省“一圈两屏三带五区”总体格局,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准则,构建“两区三脉五中心”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即划定农业、生态两大功能区,筑牢江淮分水岭生态屏障与淮河、滁河、高邮湖三大水脉生态廊道,培育中心城区、天长、明光、定远、凤阳五大发展极核,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样板区与现代化宜居城市典范。

滁州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滁州市以“链式协同+区域联动”为战略内核,精心构筑“一核引领、多极支撑、全域协同”的产业生态矩阵。以滁州经开区、苏滁高新区为“创新极核”,锚定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高地;沿沪宁合创新轴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带,铺展“南北双翼”产业走廊——南翼以天长智能仪器仪表、全椒氢能装备为特色引擎,北翼以凤阳硅基材料、定远盐化工新材料为产业支柱,驱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延展;县域层面,明光凹凸棒基新材料、来安轨道交通装备等特色集群星罗棋布,通过“飞地经济”“毗邻合作”等创新模式,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产业生态,形成“沪宁杭研发、滁来全转化”的协同创新范式,最终实现“核心破局、链群共振、全域提质”的新质生产力空间重构。在创新格局构建上,滁州着力打造“一核三带”创新引擎:以滁州经开区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沿宁滁发展带布局半导体产业集群,沿合滁产业带培育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沿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6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2.3%,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攀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滁州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滁州市重点产业企业呈现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态势,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福斯特(滁州)新材料、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晶科能源(滁州)及滁州隆基乐叶等企业,分别聚焦光伏材料、光伏玻璃、太阳能电池组件等核心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半导体产业中,南大光电、长电科技、惠科光电及达亮电子等企业,在半导体材料、封装测试、显示面板等领域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汇聚了安徽统凌科技新能源、奥特佳科技、天康集团及建能电气等企业,覆盖电池管理、电机控制、充电设施等关键领域;智能家电方面,安徽扬子空调、创维空调科技(安徽)及博西华家用电器等企业,以创新技术推动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智能化升级;生物医药产业则有通用生物(安徽)、安徽峆一药业、安徽环球基因及九华华源药业等企业,在基因技术、医药中间体、分子诊断试剂及中成药研发生产等领域成果显著,共同构建起滁州市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格局。

安徽省滁州市重点产业链及代表企业


安徽省滁州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滁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呈现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升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并进突破的特征,依托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构建垂直一体化链条,加速布局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赛道,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深化及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梯度发展格局。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


滁州市将加速推动光伏、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智能化升级,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例如,光伏产业将深化智能工厂建设,提升组件生产自动化率;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聚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推动整车智能化水平。同时,绿色化转型成为核心方向,光伏产业将扩大清洁能源应用,新能源电池产业将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2、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突破


滁州市将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依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例如,半导体产业将加快先进封装技术研发,生物医药产业将推进创新药研发与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此外,滁州将深化与南京、合肥等都市圈的协同创新,构建“研发在沪宁杭、转化在滁州”的产业生态,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3、开放合作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滁州市将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吸引更多头部企业与高端项目落地。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加强与长三角整车企业的配套协作,提升本地零部件企业供应能力。同时,滁州将前瞻布局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建设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发展无人机制造与运营服务,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形成传统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培育并进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本文采编:CY37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开云app存款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