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政策、产业化进程、企业研发布局及发展趋势研判:车企与电池企业深度协同,氧化物固态电池或将率先实现产业化[图]

内容概要:氧化物固态电池以氧化物材料为固态电解质,解决了液态电池安全隐患并提升能量密度。其电解质分多种类型,石榴石型LLZO应用前景最佳。全固态电池前景广阔,2027年将小规模量产,2030年全球出货量预计达614GWh,全固态占比近30%。全球固态电池研发布局多元,美国领先,欧洲多路线并行,2025年9月QuantumScape实现氧化物固态电池实车应用,为产业化提供示范。中国固态电池产业步入关键窗口期,形成“双轨”格局,2025年上半年半固态电池装车量爆发。我国政策多维度支持,氧化物电解质路线优势明显,2025年有望占固态电池市场超70%份额。众多企业加速布局,在技术、产能、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从制造环节看,企业竞争激烈,宁德时代等全力推进研发生产。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在技术、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发展趋势清晰,正加速向高端化、规模化跃迁。


上市企业:上海洗霸(603200.SH)、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赣锋锂业(002460.SZ)、德尔股份(300473.SZ)、金龙羽(002882.SZ)、亿纬锂能(300014.SZ)、天赐材料(002709.SZ)、鹏辉能源(300438.SZ)、星源材质(300568.SZ)、贝特瑞(835185.BJ)


相关企业: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余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国氢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蓝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鹏盛国能(深圳)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氧化物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政策、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产业链、氧化物固态电池‌发展现状、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氧化物固态电池企业布局、氧化物固态电池‌发展趋势


一、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相关概述


氧化物固态电池是以氧化物材料(如氧化锆、氧化钇、锂镧锆氧LLZO等)为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中有机电解液和隔膜的电池体系。这类电池通过锂离子在固体氧化物晶格中的迁移来实现电荷的传输,从根本上解决了液态电池的安全隐患并显著提升能量密度。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石榴石型(如LLZO,离子电导率10⁻⁴~10⁻³ S/cm,对锂稳定、窗口宽)、NASICON型(如LATP,电导率10⁻⁴~10⁻³ S/cm,成本低但对锂不稳定)、钙钛矿型(如LLTO,本征电导率高但晶界阻抗大)和LISICON型(电导率较低,约10⁻⁶ S/cm)。综合性能上,石榴石型LLZO因其高离子电导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及宽电化学窗口,被视为当前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主要类型的性能参数对比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在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方面表现优异,可耐800℃以上高温且不可燃,电化学窗口宽,适配高电压正极材料,但室温离子电导率低于硫化物电解质,且与电极的固固界面接触较差,需通过复合或界面工程优化;相比之下,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电导率最高(可达10⁻² S/cm),接近液态电解质水平,界面接触性良好,但热稳定性差,遇水/氧释放有毒H₂S气体,制备环境要求严苛;聚合物电解质柔韧性好、易加工,但离子电导率最低,需高温(60℃以上)工作,且耐氧化性不足,难以适配高电压正极。综合来看,氧化物电解质以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核心优势,是目前半固态/准固态电池的主流选择,而硫化物电解质因高电导率被视为全固态电池的终极方向,聚合物则多用于小型低功耗场景。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主要类型的性能参数对比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政策


氧化物固态电池是当前固态电池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多项重要政策,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全固态电池判定及试验方法》《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业协同和应用示范等多维度系统推进,为整个固态电池行业构建了清晰的政策体系和战略指引,也为氧化物固态电池的技术研发、产业链建设与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与发展机遇。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相关政策


三、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产业链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产业链结构清晰,分工明确。上游主要为锂、锆、镧等矿产资源及电解质材料制造,为产业奠基;中游涵盖电池制造与集成,以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企业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如智己L6车型),并与材料企业(如三祥新材)共建产线优化兼容性;下游应用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等领域。目前产业链仍面临界面阻抗、成本优化等挑战,但氧化物路径产业化进度全球领先。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产业链图谱


氧化物固态电池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其中新能源汽车是目前最重要且最受关注的市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1-7月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占汽车总销量的45%。在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和安全性能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氧化物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正成为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例如,比亚迪计划于2026年推出搭载全固态锂电池的新纯电平台及车型,目标能量密度达350Wh/kg。此外,在消费电子领域,高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对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需求,也推动氧化物固态电池逐步渗透,助力实现设备轻薄化与长效续航。在储能方面,分布式储能电站和家庭储能等场景对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提出严苛要求,氧化物固态电池能够显著降低系统风险、提升储能效率,为电力供应的稳定与可靠提供有力支撑,应用前景广阔。

2021-2025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单位:万辆)


相关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发布的《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全球及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电池技术,近年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多国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布局,行业产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据预测,2027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而半固态电池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攀升至614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接近30%,出货量约达180GWh,标志着其正式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逐步由示范应用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2023-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及预测(单位:GWh)


全球固态电池研发布局呈现多元化竞争态势,美国、欧洲及亚洲企业正积极布局不同的技术路线。美国在企业数量和研发进程上处于领先地位,代表性企业如QuantumScape(氧化物体系)、Solid Power(硫化物)和SES(半固态)已进入A样或B样阶段,其电芯能量密度普遍位于300–400 Wh/kg区间,并获得了大众、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的战略投资。欧洲方面,法国BlueSolutions已实现聚合物电解质电池的量产,西班牙BASQUEVOLT则成功开发出能量密度达450 Wh/kg的高性能样品。从技术体系来看,聚合物、硫化物与氧化物三大路线并行发展,传统整车企业通过投资与合作深度参与研发,推动固态电池由实验室向产业化阶段过渡;目前行业整体仍以中试和样品验证为主,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9月,QuantumScape(QS)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PowerCo公司合作,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基于QS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电动汽车实车演示。该电池采用典型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电解质材料为石榴石型结构的锆酸镧锂(Li₇La₃Zr₂O₁₂,简称LLZO)。这一突破标志着无负极固态电池技术首次完成从实验室成果到实车应用的跨越,为全球氧化物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与示范引领。

截至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研发布局情况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正加速跨越技术验证期,全面步入产业化攻坚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窗口期,行业已形成"半固态技术率先商业化、全固态技术蓄势突破"的双轨发展格局。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半固态电池装车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卫蓝新能源自主研发的360Wh/kg高能量密度半固态电池累计装车量突破1.2GWh,搭载该电池的蔚来ET7车型成功实现1000公里超长续航,推动半固态电池在高端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跃升至22%。随着材料体系创新、制造工艺优化及上下游产业链深度协同,预计到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其中氧化物电解质路线凭借其卓越的热稳定性、规模化制备成本优势及与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产线的兼容性,有望在2025年占据固态电池市场70%以上的份额,成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TWh时代的关键技术路径。

2024-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我国氧化物固态电池产业正稳步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众多企业加速布局并取得关键突破:上海洗霸实现LLZO氧化物电解质吨级量产(良品率98%),通过竞拍有研新材资产完成三类固态电解质技术布局,并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清陶能源凭借氧化物-聚合物复合技术率先实现智己L6车型装车,联合上汽、广汽等车企构建全国五大基地协同网络,规划2027年达成55GWh总产能;卫蓝新能源360Wh/kg高能量密度电芯已量产交付多家头部车企;赣锋锂业全固态电池进入装车测试阶段,持续深化与大众、比亚迪等车企的多元技术合作;德尔股份以氧化物复合材料为核心,计划2025年建成中试线并推进1GWh量产,同时与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开展零部件业务协同;鹏辉能源完成首代氧化物全固态电池开发,20吨/年LLZTO粉体产能已投产,预计2026年实现批量生产。各企业通过技术研发迭代、产能梯度建设及产业链生态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氧化物固态电池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加速跃迁。


从电池制造环节来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企业全力推进氧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在电池设计、工艺优化及产能布局上竞争激烈。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在氧化物固态电池领域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在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等方向均有深厚储备,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与大规模生产经验,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主要氧化物固态电池企业及产业化进展


五、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发展趋势清晰,技术层面,企业持续优化核心材料性能与工艺,上海洗霸精进LLZO电解质、容百科技研发高镍正极、贝特瑞提升硅基负极,宁德时代等还创新电池制造工艺以解决技术难题;市场层面,新能源汽车是主要应用领域,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已实现技术装车,同时储能与消费电子领域潜力逐步释放;竞争格局上,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凭优势扩大产能,材料企业与车企协同加深,新企业也有望凭借特色技术入局,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创新多维突破,核心材料与工艺双升级


在技术创新层面,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将持续迭代升级。企业聚焦核心材料优化,上海洗霸精进LLZO氧化物电解质,通过提升离子电导率、稳定性及降低界面电阻,强化电解质性能;容百科技推进高镍及超高镍全固态正极材料研发,贝特瑞升级硅基负极性能,适配体系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与更长循环寿命。同时,电池结构与制造工艺同步创新,宁德时代自主研发的500MPa超高压等静压工艺解决锂枝晶难题,未来更多先进工艺落地,将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性与生产效率,为产业化筑牢技术根基。


2、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拓展


在市场拓展领域,新能源汽车仍是氧化物固态电池的核心应用场景。清陶能源氧化物-聚合物复合技术已实现在智己L6装车,卫蓝新能源与蔚来合作推进氧化物电解质电池上车,后续更多车企将加入,借电池优势提升新能源车续航与安全性,抢占燃油车市场。此外,储能与消费电子领域潜力释放:储能场景中,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契合分布式储能需求;消费电子领域,高能量密度助力产品轻薄化与长续航,推动在高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渗透。


3、竞争格局动态演变,头部引领与协同创新并行


产业竞争格局方面,头部企业优势将持续凸显。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凭借技术、资金与渠道优势,加速研发与产能扩张,如宁德时代规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及20GWh产能布局。同时,材料企业与车企协同深化,上海洗霸为比亚迪刀片固态电池独供LLZO电解质,车企反馈应用信息反哺材料优化。此外,德尔股份等新企业凭特色技术(如氧化物电解质复合有机材料)入局,加剧竞争的同时,也推动行业整体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www.xtrasounds.com)发布的《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79
开云下载速度快不快
开云app存款
2025-2031年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共十二章,包含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重点企业推荐,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测算,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产业研究总结和投资机会透视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开云app存款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