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2024年,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量约为15.8亿吨,同比增长1.28%,增速较2023年下降6.31个百分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增长显著放缓,碳中和技术应用进入实质性突破阶段。其中,CCUS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建成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年捕集量突破170万吨;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实现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协同,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350万吨,埋存总量全国第一。新能源耦合方面,恒力石化建成全球最大单套光伏发电装置,年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万华化学投产全球首套水电解制氢装置,绿氢产能突破10万吨/年。
相关上市企业:中材节能(603126)、中泰化学(002092)、万华化学(600309)、东方盛虹(000301)、远达环保(600292)
相关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天合元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深圳中科翎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碳达(深圳)新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海澜智云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市场规模、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现状、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或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实现化工行业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根据减排机理和应用场景,化工行业的碳中和技术可分为减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15年以前的引入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碳中和的概念在中国正式提出的时间较晚,但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给予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逐渐认识到碳减排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适合本国的碳中和路径。
2015年至2020年的规划阶段,2015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郑重宣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宣布标志着中国碳中和战略的正式明确,也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和担当。
2021年至今的实施与推进阶段,自2021年起,中国开始全面推进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控制制度,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大规模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等碳中和技术。中国石化等行业积极投身碳中和产业发展大潮,推动技术创新和示范项目落地,如建成了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政策密集出台、技术快速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完善。
三、行业产业链
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设备及技术服务等,其中,原材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氢能、生物质能、地毯材料、绿色化学品等,设备包括碳捕集设备、低碳能源利用设备、高效节能设备等,其中碳捕集设备:用于捕集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常见的有吸收塔、吸附设备、膜分离设备等。低碳能源利用设备如电解水制氢设备,用于生产绿氢;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等,为化工生产提供清洁能源。高效节能设备如节能型反应釜、高效换热器、节能型压缩机等,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技术服务包括碳捕集技术、碳运输与储存技术、生物能源利用技术、绿色化学技术等。产业链中游为碳中和技术的实施过程,涉及能源替换、节能减排、碳吸收和碳交易等环节,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产业链下游为化工行业。
相关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发布的《中国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四、相关政策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化工行业的碳中和技术发展和节能减排,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提出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该政策通过标准化、计量技术、产业升级和市场机制“四箭齐发”,为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框架。预计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耗标准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核算体系全面覆盖,碳计量技术取得突破,助力化工行业实现低碳转型,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五、行业现状
202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6亿吨,基本与2023年持平。背后是经济增长、能源转型、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尽管GDP同比增长5.0%,但单位GDP能耗下降3.8%,碳排放强度下降3.4%,凸显能效提升与结构优化的成效。能源消费总量增长4.2%的同时,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11.6%,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政策层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提升,碳价上涨激励企业减排。此外,工业过程排放量下降5%,部分抵消能源相关排放的微增。然而,煤炭消费小幅上升,反映转型挑战。总体来看,经济稳步增长与低碳转型并行不悖,为未来深度减排奠定基础。
2024年,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量约为15.8亿吨,同比增长1.28%,增速较2023年下降6.31个百分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增长显著放缓,碳中和技术应用进入实质性突破阶段。其中,CCUS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建成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年捕集量突破170万吨;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实现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协同,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350万吨,埋存总量全国第一。新能源耦合方面,恒力石化建成全球最大单套光伏发电装置,年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万华化学投产全球首套水电解制氢装置,绿氢产能突破10万吨/年。
2024年5月17日,工信部公告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包括工业节能降碳技术、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高效节能装备3大类。其中,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技术共有12项,分别是高效尿素合成工艺技术、橡胶串联密炼技术、全重力平衡油气水处理一体化技术、五塔四效甲醇精馏技术、乙烯裂解炉节能陶纤衬里材料、硫铁矿制酸系统协同利用有机废硫酸节能降碳技术、炼油加热炉节能降碳成套技术、加压气相淬冷法制三聚氰胺大型化成套技术、涡节和丁胞换热设备技术、基于溴化锂机组的工业余热回收技术、径向透平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机组、超低温超低压饱和蒸汽高速透平发电技术。
六、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炼化产业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但低碳科技基础研究薄弱,关键领域如氢能、CCUS技术仍处示范阶段。政策端,《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炼化行业2025年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倒逼企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能效标杆产能占比提升。头部企业聚焦全链条降碳,中材节能、远达环保等企业布局碳捕集与生态碳汇,中钢国际等拓展低碳工程服务。但行业整体面临技术自主化滞后(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仅1.02%)、低碳工艺规模化不足(CCUS项目年捕集量占比不足0.5%)等瓶颈。
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专业从事节能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长期致力于工业余热、余压的技术开发、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在化工行业,公司通过余热发电技术,为化工企业提供了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其余热发电业务在国内起步最早、规模最大、业绩最多、实力最强,已为国内200多条水泥窑配套了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并在钢铁、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余热利用方面取得很大成功。此外,中材节能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其节能减排系列技术装备已开始大规模出口。2024年,中材节能营业收入为23.24亿元,同比下滑24.21%;归母净利润为0.08亿元,同比下降94.70%。
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电投集团唯一的环保产业平台,专业从事能源生态融合发展技术总成和专业服务。在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领域,远达环保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建设的上海长兴岛热电厂示范项目是国内首套10万吨级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碳捕集装置,已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碳捕集率超90%,连续运行超16000小时,创国内火电行业碳捕集项目连续运行最长纪录。此外,远达环保在新疆克拉玛依成功建成我国电力行业首套符合化工安全标准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中试装置,并顺利产出绿色甲醇产品。其自主研发的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实现碳捕集吸收剂再生,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约30%,具备捕集成本低、运行安全可靠等优势。2025年一季度,远达环保营业收入为8.79亿元,同比增长4.53%;归母净利润为0.40亿元,同比增长26.83%。
七、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未来,化工行业将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转型。一方面,绿色原料替代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如生物基材料和可再生资源将逐步替代传统化石原料。另一方面,化工行业将加大在电化学反应、膜分离等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此外,化工产品回收再利用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通过优化产品运输及储存管理系统,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2、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化工行业将朝着上下游一体化、产品树多元化方向发展。原料企业将通过产业链延伸,扩张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推进从“原料”到“材料”的转变。同时,基于同一技术路径或下游应用的多产品发展模式将成为主流,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此外,化工行业将与新能源、环保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共同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3、市场与政策驱动
在碳中和背景下,化工行业的市场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国内碳排放政策将进一步收紧,而全球各国碳减排政策仍呈现差异化特点。前期全球化布局的化工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各地资源,合理分配生产项目,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能源上游材料和绿色消费新材料将获得持续关注,相关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碳捕集、封存和转化技术将成为未来化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拥有先发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成长良机。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www.xtrasounds.com)发布的《中国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共六章,包含化工行业过程端“碳中和”关键技术分析,化工行业产品端“碳中和”关键技术分析,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发展前景与投资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