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机械式继电器的局限性愈发凸显,如体积大、开关速度慢、寿命有限等。在此背景下,固态继电器正在成为一个可替代的选择。固态继电器利用半导体元件替代机械开关,从而提供更高的开关速度、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可靠性。固态继电器没有物理触点,因此减少了机械磨损和电磁干扰,使其非常适合应用在需要频繁切换和高可靠性的场合。数据显示,2015-2024年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12.49亿元,同比上涨6.6%。预计未来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汽车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拉动。
相关上市企业:宏发股份(600885)、正泰电器(601877)、航天电器(002025)、美硕科技(301295)、众业达(002441)、振华科技(002441)、华峰测控(688200)、泰永长征(002927)、思源电气(002028)等。
相关企业: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威海新佳电子有限公司、浙江美格尔电子电器有限公司、上海上整整流器有限公司、江苏固特电气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希曼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众力通用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天豪电子有限公司、中山市灵控电子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固态继电器行业产业链、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规模、固态继电器行业产量
一、固态继电器行业相关概述
固态继电器,简称SSR,是一种全部由固态电子元件组成的新型无触点开关器件,它利用电子元件(如开关三极管、双向可控硅等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可达到无触点无火花地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目的,因此又被称为“无触点开关”。固态继电器是一种四端有源器件,其中两个端子为输入控制端,另外两端为输出受控端。它既有放大驱动作用,又有隔离作用,很适合驱动大功率开关式执行机构,较之电磁继电器可靠性更高,且无触点、寿命长、速度快,对外界的干扰也小,已被得到广泛应用。
从运行原理来看,根据下图所示,当控制电路的直流电压经过限流电阻R1时,会产生大约10-20mA的电流,这使得发光管D亮起。这一亮起信号引发小功率光控晶闸管TRIAC1的导通。随后,TRIAC1被用来触发主电路中的大功率双向晶闸管TRIAC2,促使其导通。这样一来,负载L便获得了电力供应。此外,图中的其他电阻和电容元件主要用于过压保护和限流功能。
针对固态继电器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按使用场合分,有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方式分,有电压过零导通型和随机导通型;按输出开关元件分,有双向可控硅输出型和单向可控硅反并联型;按安装方式分,有印刷路板上的针插式和金属底板上的装置式;按输入端分,有恒流源型和串电阻限流型;按触发形式分,有零压型和调相型。
从发展历程来看,固态继电器行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技术萌芽阶段、快速扩张阶段、智能化融合阶段。20世纪50-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固态继电器首次出现,其核心优势在于无机械触点,采用半导体器件实现控制,显著提升了可靠性和寿命。早期产品主要应用于军事和航天领域,解决传统电磁继电器易磨损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行业进入快速扩张阶段。电子技术的进步推动固态继电器性能大幅提升,开关速度、耐压能力及电流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应用领域逐步扩展至电力系统、家用电器和交通领域。21世纪初以来,随着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固态继电器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的固态继电器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市场对高可靠性、高效率、长寿命产品的需求。此外,固态继电器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也日益增多,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二、固态继电器行业产业链
从产业链来看,固态继电器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塑料件、钢铁件、有色金属配件等,目前我国国内上游产品市场参与者众多,产品供给充足,为国内固态继电器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下游是指固态继电器的应用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床、航天、航海、化工、自动化等领域。
相关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发布的《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三、固态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机械式继电器的局限性愈发凸显,如体积大、开关速度慢、寿命有限等。在此背景下,固态继电器正在成为一个可替代的选择。固态继电器利用半导体元件替代机械开关,从而提供更高的开关速度、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可靠性。固态继电器没有物理触点,因此减少了机械磨损和电磁干扰,使其非常适合应用在需要频繁切换和高可靠性的场合。数据显示,2015-2024年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12.49亿元,同比上涨6.6%。预计未来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汽车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拉动。
从细分市场来看,我国固态继电器需求仍集中于低端产品,但随着近几年企业加强技术研发,龙头企业的产品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数据显示,2016-2024年中高端产品需求量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低端产品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中高端产品需求量占比达到40.10%,低端产品需求量占比达到59.90%。
近年来,我国固态继电器企业纷纷投入研发,推出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及适配性的新型继电器产品。这种技术升级为相关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使其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展现出更为卓越的表现,进而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国家政策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发展,间接促进固态继电器作为关键元器件的产量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产量持续上涨,2024年行业产量达到7.38亿只,同比上涨3.9%。
四、固态继电器行业竞争格局
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固态继电器参与者众多,包括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主要生产国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其中,国、日本、德国企业占据了中高端继电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汽车、通讯等领域。而我国企业的固态继电器主要以中低端为主,主要应用于家电、电力等领域。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创新,我国固态继电器产品逐渐向高端领域发展。目前,行业内相关企业主要包括宏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硕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众业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
1、宏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宏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12月,主营继电器、低压电器、接触器等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中继电器是公司主要产品,相关产品主要包括电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延时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恒温继电器、混合继电器等品类,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发电及储能等领域。作为全球继电器行业龙头企业,宏发科技与特斯拉、比亚迪、华为、西门子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宏发股份继电器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6.14亿元,同比上涨17.26%。
2、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连接器与互连一体化产品、微特电机与控制组件、继电器、光电器件等产品的研制和销售,以及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互连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主导产品用于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通信、商业航天、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能源装备、轨道交通等高技术领域配套。在继电器业务方面,公司研制生产的继电器主要品种为密封电磁继电器、温度继电器、平衡力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特种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2024年公司继电器实现营业收入2.49亿元,同比下降23.66%。这主要受防务产业阶段性需求放缓影响。
五、固态继电器行业发展趋势
一、产品走向小型化与集成化
随着终端产品小型化趋势明显,留给电子部件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固态继电器将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同时,固态继电器还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采用新型封装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将多个固态继电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实现更紧凑、更高效的设计。
二、技术升级推动产品创新
随着半导体技术、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固态继电器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如更高的开关速度、更大的电流承载能力、更低的功耗等。这些技术升级为固态继电器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能够满足更多复杂和高端的应用需求。例如,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使得固态继电器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为工业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固态继电器作为关键的控制元件,在这些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中,固态继电器与智能传感器、通信模块等结合,实现了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智能联动等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固态继电器用于控制服务器的电源开关和散热系统,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为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保障。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www.xtrasounds.com)发布的《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共十一章,包含中国固态继电器行业部分企业运行分析,2025-2031年中国固态继电器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2025-2031年中国固态继电器产业投资前景预测等内容。



